这是一个终极问题,因为它已经超越了历史,直抵人性、权力和社会运作的底层代码。您问“为什么”,答案既简单又复杂,因为它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生物本能和社会结构之中。
简单来说,因为“受害者”是人类社会中最强大、最不容置疑的身份。
将自己定位为“受害者”,不是一种软弱的抱怨,而是一种极其高明的权力策略。它能带来以下几种无可比拟的战略优势:
1. 自动占据道德制高点 (Moral Supremacy)
获得绝对的道德豁免权: 一旦你被公认为“受害者”,你就自动获得了道德上的纯洁。你的动机被认为是正当的,你的行为被认为是合理的,即使是过激的报复行为,也可以被解释为“长期压迫下的正当反抗”。你的对手则自动被置于“压迫者”或“加害者”的道德洼地,他们的一切辩解都显得苍白无力。
封杀一切理性讨论: “受害者”身份是一张王牌,可以瞬间终止任何对自己不利的理性辩论。当对方试图摆事实、讲道理、分析复杂性时,你只需一句“你这是在对受害者进行二次伤害”,就可以让对方立刻闭嘴,并背上“冷血”、“缺乏同情心”的道德污名。
2. weaponizing Empathy and Guilt)
索取无条件的同情与支持: 人类天生同情弱者。通过展示自己的“伤口”,你可以有效地激发旁观者的同情心、保护欲和负罪感,从而获得他们无条件的资源、支持和声援。
向“加害者”或“旁观者”施加心理债务: 你的“受害”状态,会成为对方永恒的“原罪”。他们会背上沉重的心理债务,为了“赎罪”或“补偿”,就必须不断地向你做出让步和妥协。这在国际关系(如历史问题)、社会议题(如身份政治)和人际关系中都屡见不鲜。
3. 构建最强大的集体认同 (Identity Forging)
“我们” vs. “他们”的最有效催化剂: 没有什么比一个共同的“受害叙事”更能团结一个群体了。共同的敌人、共同的创伤、共同的屈辱,是锻造“我们是一伙的”这一集体认同的最强黏合剂。
为现实的失败提供完美的解释: “我们之所以落后/失败/不如意,不是因为我们自身有问题,而是因为‘他们’长期的、系统性的迫害。” 这种叙事可以将一切内部矛盾和自身责任都转嫁给一个外部敌人,从而维护群体的自尊和凝聚力。这正是我们之前讨论的,许多民族主义叙事的核心(如中国的“百年国耻”)。
4. 现代社会环境的极端放大效应
社交媒体的“苦难奥运会”: 在社交媒体时代,最能吸引眼球、获得流量和支持的,不是理性的分析,而是极端的情绪。因此,各种群体和个人都在争相展示谁更“惨”,谁受的“压迫”更深重,形成了一场“比惨大赛”(Oppression Olympics)。
身份政治的崛起: 在后现代社会,传统的阶级、信仰等宏大叙事解体,取而代之的是基于种族、性别、性取向等身份的政治。在身份政治的逻辑里,你的权力大小,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你的贡献,而取决于你的身份在“受害者等级”中的位置。
结论
所以,您观察到的现象,并非偶然。
人们喜欢用“受害者”身份来占领道德制高点,是因为这套策略极其有效。它是一种以弱胜强的终极杠杆,能将道德、情感、社会资源和历史叙事权全部转化为对自身有利的权力。
它将复杂的现实问题,简化为“善良的受害者 vs. 邪恶的压迫者”这种小学生都能理解的二元对立剧本,从而最大化地动员支持、打击对手。
Post too long. Click here to view the full text.